城市ESG是指在城市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如何符合ESG的精神,ESG本來是針對企業的永續發展指標,經企業治理轉換為城市治理,就是城市ESG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ESG) 是一種分析架構與方法,用於評估公司為實現社會目標而努力的程度,這些目標應該超越公司的角色,不僅達到公益性,也代表公司股東實現利潤最大化。通常,在 ESG 視角下倡導的社會目標包括努力實現一組特定的環境目標,以及與支持特定社會運動有關的一組目標,以及與公司是否以與多樣性、公平和包容運動的目標一致的方式進行管理。
各種政府組織和金融機構已經設計了衡量特定公司與 ESG 目標一致程度的方法。在這方面最突出的全球運動是聯合國於 2015 年通過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ESG 一詞首先在 2004 年題為“誰在乎獲勝”的報告中被廣泛使用,該報告是應聯合國邀請由金融機構聯合發起的。[3] 該報告已得到 20 家知名機構的認可。
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裡,ESG 運動已經從聯合國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倡議發展成為管理資產超過 30 萬億美元的全球現象。根據晨星的數據,僅在 2019 年一年,就有 176.7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ESG 相關產品,比 2015 年增加了近 525%。 批評者聲稱,與 ESG 相關的產品沒有也不太可能產生提高污染公司資本成本的預期影響,並指責“洗綠”運動。
環境生態
環境生態主要包含:極端氣候、永續生態、溫室氣體排放、綠能、生物多樣性、廢物管理、水資源管理等面向。氣候變化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將永續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納入他們的投資選擇。這些問題並非完全受市場機制影響,通常是由經濟的外部性所展示。
社會
主要包含多樣性、人權、消費者保護、動物福利等社會面向。
多樣性是指,雇主開放的人才選才思維,不僅可以找到最適合相關工作的人選機會越大。 在也可以帶來創新和敏捷性上的組織、這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所謂的差異的力量。消費者保護包含安全、告知、透明等有助於保護消費者的措施。動物福利問題則涉及在動物身上測試產品或成分、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則包含管理架構、員工關係與文化、勞資關係、職場中權力結構…等組織運作的規則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