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是近年來股市最敏感的關鍵字,C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牽動從美國到台股指數的漲跌。
消費者物價指數(英語:Consumer Price Index,縮寫:CPI),中國大陸稱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香港稱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經濟學上,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它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一般定義超過3%為通貨膨脹,超過5%就是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CPI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成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2]。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膨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國家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可用的手段有加息、緊縮銀根、採取穩健的財政政策、增加生產、平抑物價等[3]。
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涵蓋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醫療、成衣、娛樂、其他等七大類商品的物價來決定各種支出的權數。

PCI 和 (PCE)個人消費支出指數有甚麼不同?
價格指數為個人消費支出(PCE 價格指數)是另一種衡量通脹的指標,這是由經濟分析局 (BEA) 使用 BLS 的價格數據製作的。PCE 價格指數衡量所有消費品的價格變化,而不僅僅是消費者自費支付的價格。例如,PCE 中對醫療保健的權重反映了消費者為保費、免賠額和共付額以及雇主提供的保險、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所涵蓋的成本而自費支付的費用。在CPI中,只反映消費者的直接成本。這種範圍上的差異意味著 PCE 平減指數和 CPI 的權重非常不同。例如,醫療保健在 PCE 指數中的權重為 22%,但在 CPI 中僅為 9%。住房在 CPI 中的權重為 42%,但在 PCE 指數中僅為 23%。